会议专题

芳基类异戊二烯的原始生化组分来源探讨

烃源岩和原油的芳烃组分中出现的芳基类异戊二烯(2,3,6-三甲基烷基苯)被认为是由棕色光合绿硫细菌(Chlorobiaceae)合成的isorenieratene和β-isorenieratene中的类异戊二烯链C-C键断裂形成的.故其常被视为棕色光合绿硫细菌(Chlorobiaceae)和沉积环境中缺氧透光层的指相生物标志化合物.但芳基类异戊二烯系列的原始生化组分并不仅限于棕色光合绿硫细菌,因此芳基类异戊二烯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沉积环境指示参数,对原始生化组分来源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发现,棕色光合绿硫细菌并不是唯一可以合成isorenieratene的生物。据Werner等,海生海绵、分支杆菌的几个菌落、香豌豆束茎菌(1984年之后被称作Rhodococcus fascians)、梅久兰链霉菌及扩展短杆菌也能合成isorenieratene。除海生海绵外,其它生物皆属放线菌,且都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因此笔者认为,可合成isorenieratene的土壤放射菌菌落应为芳基类异戊二烯系列的另一重要的原始母质来源。鉴于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母质所利用的碳源类型及生物合成、同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直接关系,碳同位素值可作为主要手段,来衡量此来源的贡献。对于可合成isorenieratene的土壤放射菌菌落的探讨,进一步证实了在应用芳基类异戊二烯指相性意义时,单体碳同位素测试的重要性。芳基类异戊二烯是否富集13C值应作为棕色光合绿硫细菌(Chlorobiaceae)和缺氧透光层的重要的评价依据。

土壤放射菌 芳基类异戊二烯 原始生化组分 来源分析 碳同位素

岳会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 266580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