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CO和CH4排气增强
地幔流体由C-H-O体系组成(Pasteris,1987),存在一定的CO2、CO和CH4等含碳气体.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使得沿中央断裂、前山断裂中段和小鱼洞NW向分支断裂分别形成约240、90、7km长的地表破裂带,促使地球脱气作用增强,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含碳气体.笔者利用卫星高光谱数据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及沿断裂带相同面积区域的CO和CH4总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震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地区常年有地下气体沿断裂带向大气中释放,CO沿断裂带释放,受构造控制明显,而CH4除了受构造控制,还受川西地区地下天然气的弥漫式扩散影响;汶川地震的发生促进了地下气体的释放,汶川地震前约1.5个月至震后3个月左右有大量的地下CO和CH4气体沿龙门山断裂带释放到大气中,并且距离震中越近,排气量越大。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余震分布特征和利用MODIS数据反演的大气水汽浓度和亮温增高异常受构造控制明显都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地下气体是沿断裂带释放的。这是因为地震孕育中构造应力的加剧作用,沿断裂带及构造盆地出现地下气体的增高异常。研究结果对地震监测、地气交换和环境地球化学监测有重要意义.
断裂带 气体释放 一氧化碳 甲烷
崔月菊 杜建国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