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硒的利用过程及其机制
本研究选取典型高硒区湖北恩施生长的富硒植物壶瓶碎米荠(C.hupingshanesis)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同步时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技术(XAFS)对硒在土壤、根际土壤、植物不同组织的分布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植物对硒的利用过程和可能的机制。研究表明:硒在壶瓶碎米荠不同组织的硒浓度和形态明显不同,表明植物对土壤中硒的利用过程中,不仅是植物体内硒的富集,而且形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硒自土壤到植物地上部分的传输过程中,土壤中硒代胱氨酸被植物根吸收后,在根中某些特殊酶的作用下,部分被转化为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并通过茎逐步向上传输。在壶瓶碎米荠的地上部分,部分有机硒被氧化成Se(Ⅵ),但比例仍然较低,但这部分Se(Ⅵ)是直接来自环境,还是自身代谢产生,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壶瓶碎米荠根际土壤中硒的形态显著不同于周围土壤,这可能是因为植物由于根代谢过程分泌一些还原性的有机酸引起了硒的形态变化。该项研究将为富硒资源和富集植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硒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缺硒地区的补硒技术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富硒植物 硒元素 形态变化 浓度分布
秦海波 朱建明 梁良 徐文坡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