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浩尧尔忽洞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中元古代白云鄂博台缘凹陷带西部,行政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该矿为一大储量低品位矿床,目前探明储量达213t,矿石平均品位为0.82g/t.通过对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年龄的分析,认为该金矿成矿作用与古大陆裂解和聚合过程中所诱发的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矿床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中元古代初始矿源层形成阶段、新元古代-石炭纪矿源层或矿胚的形成期和海西期叠加改造成矿阶段。中元古代古陆块张裂构造作用所诱发的海水沉积作用和海相火山活动可导致金及其他成矿组分发生初步富集;其后的构造岩浆活动导致的区域变质作用促使了矿胚或矿源层的最终形成;海西期的碱性花岗质岩浆上侵,通过碱交代作用对早期矿源层进行叠加改造并最终成矿。

金矿床 时空分布 成矿作用 物质来源

徐倩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