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子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本次研究分别采集早子沟金矿不同成矿阶段样品进行了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认为,早子沟金矿床的形成可概括为:印支期西秦岭地区处于逆冲逆掩造山构造背景下,深部岩浆沿着夏河—合作深断裂侵入,形成了该区广泛分布的中酸性侵入体。走滑造山期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到新近纪末基本结束。这期造山作用在造山带内以形成大型走滑断裂和走滑盆地为特征。大规模的走滑造山发生在侏罗纪时期,在侏罗纪之后造山带内部各条块之间,以及造山带同周边各构造单元之间才基本上达到动力学上的平衡,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陆内俯冲、逆冲推覆、走滑造山及大规模岩浆活动诱发造山带不同层次的拆沉和岩浆流体作用,导致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和成矿。由此,形成了该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一体的耦合体系。成矿早期形成了以自形石英、自形黄铁矿、自形毒砂为主的矿物组合;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及流体中气体成分(如f02、C02等)的减少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流体携带成矿物质的能力逐渐降低,成矿物质在中深一浅成的构造有利部位多次叠加富集沉淀,形成了早子沟金矿床。
金矿 流体包裹体 成矿作用 构造环境 岩浆活动
陈国忠 李康宁 张愿宁 麻红顺 梁志录 武雪梅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 73005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