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Ⅺ号矿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是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明显的”上金下铜”垂直矿化分带特征.在金矿体之下发育着垂直厚度超过1000m的巨大铜矿体.前人对其开展了较为详尽的矿床地质、矿化分带、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但针对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Ⅺ号矿带内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并对其进行划分,为进一步探讨该矿床的成因机制提供依据.紫金山Ⅺ号矿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表明,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富液L+V两相包裹体为主,其次是LH2O+LCO2+VCO2三相包裹体和富气L+V两相包裹体,此外,石英中还存在极少量的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紫金山铜金矿床发育大量的Ⅲ型包裹体,明显不同于临近的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导致Ⅲ型包裹体在本矿床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成矿岩浆出溶流体时深度较大,出溶压力高于罗卜岭斑岩成矿流体,表明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床。
铜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岩相学特征 岩溶成矿作用
谢贤洋 王少怀 黄宏祥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州 350108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