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井冲铜钴多金属矿床中绿泥石矿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随着该区的两个中型钴矿床,即井冲铜钴多金属矿床和横洞钴矿床的相继发现.野外调查发现这两个矿床均与绿泥石化热液蚀变关系密切.绿泥石是成岩作用、中-低温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的常见矿物,由于其结构的可变性,成分的非计量性,绿泥石及其共生矿物组合常被用来约束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指示成岩成矿环境。笔者以井冲铜钴多金属矿床为例,通过围岩和矿石中绿泥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讨论了可能的成矿条件,进而为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机制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影响绿泥石成分的物理化学参数主要有温度、fo2、溶液的pH值、水/岩值、流体和围岩化学组成等。结合绿泥石的产状,本区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交代方式,保持黑云母假象的绿泥石以这种形成方式为主;二是迁移-结晶方式,形成了充填于裂隙中的绿泥石。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将井冲铜钴多金属矿床归为中温构造热液蚀变岩型矿床。
铜钴多金属矿床 成矿机制 绿泥石 热液蚀变
王智琳 许德如 邹凤辉 董国军 宁钧陶 邓腾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410083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队,长沙410004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