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有机质对蒙脱石伊利石化作用的影响--来自热模拟实验的证据

蒙脱石伊利石化作用是泥岩成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矿物转化之一。两种矿物同属2:1型片状黏土矿物。最大的差别在于蒙脱石属于膨胀性黏土矿物,层间域被水和有机质占据;伊利石属非膨胀性黏土矿物,层间被阳离子(K+)占据。前人先后提出了多种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的模式。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主要是固态转化机制和溶解重结晶机制。前者强调结构层内及层间化学成分的渐变,而后者关注结构层的突变溶解。所有这些转化机制都是在水-岩作用体系下,强调温度、时间、(K+)浓度水/岩比因素对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的控制。在泥质烃源岩中,除各种无机矿物和孔隙水外,还含有数量不等和类型不同的有机质,其具有不同的赋存形式,如泥岩的孔隙吸附、表面吸附和黏土矿物层间吸附有机质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蒙脱石,它具有较强的膨胀性、较高的内外比表面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其层间可以吸附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有机黏土复合体。目前在石油地质领域,关注较多的是黏土矿物成岩转化对有机质生烃的影响,而有机质对矿物转化的影响作用则关注较少。利用红外及热重对矿物晶体结构的分析表明:200~350℃范围内,M样品在存在两个明显的失水峰,I样品存在一个失水峰,且M样品在红外曲线上对应Si-O伸缩振动峰位于1110cm-1附近,Al-OH振动峰919cm-1也清晰可见;400~600℃范围内,I样品失水峰消失,仅可见结构羟基的失重。M样品失重曲线则表现为连续下降,表明晶体的热稳定性较差,同时红外曲线上Si-O伸缩振动向高频1150cm-1移动,Al-OH振动峰消失。结合矿物及有机质分析结果,认为M样品的蒙脱石伊利石化过程对应两种转化机制,在200~350℃范围内,层间有机质的柱撑作用使得此阶段对应固态转化机制;而400~600℃区间,层间有机质排出,推测有机质以有机酸的形式,造成晶体稳定性变差,硅氧四面体及铝氧四面体部分溶解,初步认为此阶段为溶解-重结晶机制。这对今后水-岩-有机质体系下矿物转化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矿物转化 蒙脱石 伊利石化 有机质 固态转化机制 溶解-重结晶机制

李颖莉 蔡进功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