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南图尔盖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构造上,南图尔盖盆地位于Karatau走滑断裂的最北端,该盆地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油气聚集均受到Karatau走滑断裂的影响.在南图尔盖盆地,Karatau走滑断裂是由两组不同规模的断裂构成的断裂系:一组走向为北西—南东向,走滑断层性质为右旋走滑;另一组走向为北东—南西向,起到构造调节作用.南图尔盖盆地不同地堑走滑构造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性,Karatau断裂走滑构造作用由西向东逐渐减弱:Aryskum地堑走滑构造作用强烈,Akshabulak地堑断层规模变小,Sharalan地堑和Bozengen地堑仅西部控边断层表现出走滑特征,东部过渡为正常断层.。根据压扭强度和地层的反转程度,将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地堑剖面形态划分为四种类型:上下皆凹型、上凸下凹型、上下皆凸型以及左凸型或右凸型。走滑断层的不同阶段控制了不同的成藏要素:早期拉分控制了沉积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沉积体系,从而控制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后期构造反转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南图尔盖盆地下侏罗统烃源岩在侏罗系沉积末期开始大量生烃,在侏罗纪末的构造反转期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油气聚集。中侏罗统烃源岩在白垩系沉积末期开始大量生烃,在白垩纪末的构造反转期发生第二次油气聚集,并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和改造。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有两个:地垒区和地堑斜坡部位,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在地垒区形成背斜油藏,在地堑斜坡部位形成岩性‐地层油藏;走滑断裂带两侧,油气以侧向‐垂向运移为主,在走滑断裂带两侧形成断鼻油藏。
油气田 南图尔盖盆地 构造特征 油气聚集
尹微 张明军 盛晓峰 郭建军 李奇艳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