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再平衡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流体包裹体直接记录了地质过程中古流体的性质信息和古温压状态,是分析成矿过程、成岩作用、盆地演化等地质过程流体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未经受改造的包裹体组合(FIA)可以用作地质温度计;但是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沉积盆地成岩环境下包裹体会发生再平衡,并会导致包裹体不能代表原始捕获条件,较早发育的、浅埋藏的原生包裹体可以被完全改造,并充填上后期埋藏流体.所以,如何识别流体包裹体再平衡,以及解释造成再平衡的地质因素是研究者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流体包裹体再平衡机制,并简要分析了包裹体再平衡的影响因素.地质作用过程漫长且复杂,在流体被捕获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地质事件,均一温度受包裹体类型、相组分、形状、大小及寄主矿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包裹体再平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边界层效应对于包裹体中流体成分的差异影响甚微;相对硬度较低、解理发育的矿物,如方解石、萤石等,石英等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更易受改造;包裹体内部压力过剩以及α-β石英等矿物晶型的转化都能引起包裹体体积增大(不完全破裂),且逸度过剩,也会导致包裹体外水扩散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尺寸越大、不规则、非对称的流体包裹体越易受改造;卡脖子现象受包裹体原始形状、大小、流体成分、地温史等多因素影响,成核作用之后发生卡脖子的包裹体或多或少都有形变,可能不能代表原始捕获温度,因为其密度发生了改变,但并不影响用其分析流体盐度以及流体成分。许多作用都会导致流体包裹体再平衡,但具体到那一种因素是主导因素却很难确定。一般来说,地质作用强烈、变化速度较快的地质背景下包裹体更易发生再平衡。主矿物脆性强、解理发育,包裹体个体较大,形状不规则、拉长型的包裹体容易发生变形,具较高的均一温度,均一温度变化较大。
流体包裹体 再平衡机制 地质作用 均一温度
曹梦春 陈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