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
为了拓展Mg同位素体系的应用领域,其在各个储库中的分布和组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洋玄武岩和地幔橄榄岩具有较均一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48‰~-0.06‰),而上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则变化非常大(δ26Mg=-1.64‰~0.92‰).由于地壳中主要的Mg赋存于深部地壳中,因此要计算全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必需首先查清中、下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选取了中国东部的两类岩石开展Mg同位素研究。一类是代表中地壳组分的太古宙高级变质岩地体样品,共30个样品,来自8个不同的地区,包含13个TTG片麻岩、5个斜长角闪岩、12个麻粒岩。这些样品的SiO2质量分数变化很大(45.7%~72.5%),但绝大部分样品都具有相似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40‰~0.12‰),并且落在地幔的范围之内。但是有两个样品例外,它们均具有较重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12‰±0.06‰,-0.05‰±0.09‰),很可能反映其原岩有上地壳沉积物的加入。另一类样品是来自汉诺坝的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共18个样品,它们具有非常大的MgO质量分数变化(2.95%~20.2%)。结果显示,它们的Mg同位素组成变化非常大,并且部分样品具有极轻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76‰-0.24‰),这种轻Mg同位素组成难以用变质作用、玄武岩底侵等过程解释,而很可能形成于碳酸盐流体的交代作用。根据本文和文献的数据,可以估算中、下地壳的δ26Mg分别是-0.21‰±0.07‰和-0.26‰±0.06‰,全地壳的δ26Mg佶计值是-0.24‰±0.07‰。
地壳 镁同位素组成 沉积物 碳酸盐流体 交代作用
杨蔚 滕方振 李王晔 刘盛遨 柯珊 刘勇胜 张宏福 高山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US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