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之诉求与超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女性参与
本研究主要梳理女性参与奥运会被符号化的历程、原因及简单强调“平等”对参与其中的女性运动员及体育当中性别问题其所带来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所应有的理念。尽管顾拜旦等人强烈反对,强调奥运会“非女子化”,但女子进入奥运会已势不可挡。正是在女权主义者的着力推动这样的“开端”,使得“女性”进入现代奥运会时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其本身意义的“表征”——女性参与“奥运会”的人数、比例及项目的多寡,成为体育领域“性别平等”进步的象征。如果仅仅以女子参与奥运会的人数和运动项目的拓展来看,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子体育的进步的确很大。但笔者以为,仅以此就认定体育当中性别平等取得较大成就,失之简单。其仅仅追求形式的平等,强调男性可以做到的,女性也能做到,易从两个层面影响和阻塞女性体育的发展,因为随着现代奥运会中女性运动员比例及运动项目对女子开放程度的逐年增加,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幻像——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已接近实现,因此而导致体育领域真正的性别平等努力终结。不应当无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将“平等”简单化为“对等”和“相同”,自足于形式的平等。即在奥运会女性体育发展上应当,承认差异,充分考虑女性的特质、女性的价值与经验,具体到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开放上,应当认真分析分析哪些项目对男性有益,可以同样对女性有益的,从而逐步推进女性体育向女性自己身体的特质回归。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女性参与 性别平等 运动项目
孙淑慧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610041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013-1015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