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嬗变,清末民初的“四个学制”,即1903 年的“癸卯学制”,1912-1913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1922 年的“壬戌学制”和1928 年的“戊辰学制”,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肇始变化,并逐渐将学校中的兵士体操改为体育。建国之后,学校体育经历了数次改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反复修正,把握体育课程标准理念以适应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需要。新常态下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其体验人生、感悟人生,掌握一两项专项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课程目标来看,我国体育课程标准从最初的从课本课程出发,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立多元化课程目标体系。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目标设定时,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并注重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过程时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关键是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如何看待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关系,谁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体育中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身体拓展。比如:通过课外体育运动社团和也与竞赛,使学生亲身体验组织运动队以及开展拓展训练,积极参与频繁的社交活动,深入集体中寻找与队友或竞争对手的相同感,感知彼此的评价标准以及兴趣爱好,追求共同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体育学科建设。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首先要强调体育学科标准,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一般认为学科课程内容应涉及强身健体、培养独立个性、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娱乐性、社会沟通交往等,为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学校体育 课程标准 历史演进 人本主义 实践能力 学科建设
宋广成 陈晴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430079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476-2478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