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康复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目的:我国的运动康复专业教育源于1963年《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的运动保健(试办)专业,经过50余年的曲折发展,目前有42家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作为一门体育、健康、医学和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运动康复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运动康复尚没有对应的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这极大妨碍了专业人才进一步深造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增设运动康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可以完善体育学学科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运动康复人才,还可以满足国家社会对运动康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方法: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对国内外相似专业培养模式、国内外学位—职业—执业资质对接情况对比,研究国内运动康复人才供需现状,进而探究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总结出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策略。 结果:国内目前没有设置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只有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等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以及运动人体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虽为国家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并具备了相应学科基础和师资队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况不利于治疗师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时削弱了其专业技能。由于各院校在培养模式、学位类型、课程设置、实验室条件及实习机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各院校的培养模式和标准并不统一,同时相较国外相似专业,国内体育院校中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育、运动人体研究生教育中实践时间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国家和社会目前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以提高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在医疗、运动、养老、社区等领域提供服务。 结论:高等体育院校中,己具备了一定学科基础和师资队伍,并具备培养运动康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实践基地,参考国外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我国临床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及社会需求,设置运动康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是可行的。建议加强专业教育、建立学位—执业—晋升结合模式、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深入挖掘中医及传统体育,积极推进东西方医学、体育学的融合,建设真正的现代运动康复大厦。
研究生教育 运动康复专业 高层次人才 培养模式
孙睿 朱秀华 刘尚杭 李青 黄力平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300381;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 300381;天津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 300381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 300381;天津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 300381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933-2934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