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运动形象的“暧昧”表达--从期刊《良友画报》到电影《体育皇后》
三十年代的中国传播业和电影艺术因其背后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从而必须兼顾教化社会的政治性和娱乐大众的商业性.画报和电影作为当时两种影响极大的传媒形式,在对现代性的诠释和对国家民族存亡的书写上都曾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三十年代社会对于”体育救国”的大讨论中,纸媒和电影都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极为巧妙地把握住女性运动形象的多重存在意义,在保证女性依然是以西方现代性的符号而出现,从而以”被看”来实现”被消费”的商业前提下,更是从”人体美(健美)——强国”的辩证关系中解构以往关于”优美”和”崇高”的二元对立关系,以最为完美的方式厘清现代性与中国性之间的胶着关系.中国女性运动形象在《良友画报》一类期刊中的出现正是西方现代性在中国之体现的特殊形式。无论是《良友画报》中现代性的中国式叙述还是《体育皇后》中中国性的现代表达,实现这种辩证而胶着的关系的,无疑都是作为主体出现的,具有暧昧性话语特征的中国运动形象中的女性。女性运动形象作为艺术形象的一种,巧妙地集“优美”和“崇高”于一身,这些女性运动形象之于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无疑是在以这种暖昧的身份平衡着“左”与“右”这两种极端对立的关系,帮助以商业性为生存之基而以政治性为责的中国现代传播业包括电影业实现其自身的双重意义和价值。使中国女性运动形象具有这样暖昧却深远意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体育事业对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构筑具有重大意义,而另一方面则是在30年代关于人体美的讨论中,社会普遍认为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构造而在形式上具备着和谐美,在表现上拥有着情感美,因而是美的集大成者和最佳代表,而以“美”为理想充斥在画报、银幕上的女性始终是作为一种“被看”而存在,其直接意义是“被消费”、“被阅读”,因而体现在画报和银幕等媒介中的中国女性审美标准和中国女性身份地位的转变则直接反映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进而,二者作用下的中国女性运动形象从一出现,便因其“运动”和“女性”的双重身份而被定义力一种充满着暖昧意味的国族想象。
体育期刊 中国女性 运动形象 暧昧意味
杨洋
成都体育学院 610041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098-3099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