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柔道运动员抢把和控制对手核心因素研究

研究目的:柔道项目是中国备战里约奥运会的潜优势项目之一,通过比赛视频录像及跟国家队训练发现:柔道运动员在抢把及控制对手上能力比较薄弱,在前臂抓握和抢把相关的体能训练上,力度欠缺.本文拟通过比较柔道运动员与普通人前臂肌肉力量等相关指标的差异,探究柔道运动员前臂肌肉适应性变化,剖析柔道运动员抢把和控制对手的核心因素,旨在为柔道队针对性增加训练项目和提高运动员比赛时抓握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校柔道队优秀男子运动员9名(运动健将4名,一级5名),选取普通大学生9名作为非柔道组,共18名受试者来参加本实验。前臂肌肉力量特征使用WCS-Ⅱ型电子握力计、FYS-Ⅱ型电子反应时测试仪与MegaWin6000肌电仪同步采集,优势侧和非优势侧都参与测试。前臂屈肌最大力值可直接由握力计读出;抓握握力计时前臂屈肌肌电激活时间、达最大值时间及前臂肌肉疲劳水平可由肌电分析得出;耐力素质分静力性耐力和动力性耐力,分别由抓握道服静力悬垂及引体向上到疲劳得出抓握道服悬垂时间和引体向上的次数,使用肌电仪器同步测量,分析肌肉积分肌电(iEMG)及中心频率值(CF)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1.柔道运动员优势侧最大握力值为54.2±6.4kg,普通组的最大握力为43.4±5.7kg,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前臂围度有高度的相关;非优势侧最大握力值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握力体重指数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抓握测试中,从信号灯开始到前臂肌肉激活时间和到肌肉积分肌电达最大值时间以及组间简单反应时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对前臂肌群耐力分析时,静力悬垂及动力性引体向上测试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柔道组悬垂时间明显长于非柔道组,分别为59.7±12.3s和37.3±7.3s,两组引体向上次数分别为23±6次和8±4次。测试前后两组的中心频率(CF)都明显下降,并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肌电肌力比值(E/T)耐力测试前后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两组优势侧和非优势侧间组内没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1.柔道运动员优势侧前臂屈肌力量明显高于非柔道组,非优势侧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柔道抓握抢把及控制对手时应以优势侧为主,非优势侧为辅,提高非优势侧抓握力量更能有利于运动员控制对手,且选材时可由优势侧握力值指标筛选运动员。2.前臂肌肉激活时间和到指浅屈肌积分肌电最大值时间可间接反映运动员神经肌肉状态,实验组组间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反应能力在柔道项目中仍为重要指标。3.在前臂肌肉力量耐力上,肌肉结构性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了柔道运动员比非柔道运动员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这种关键因素在柔道队员控制对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在运动训练时,大肌肉群力量训练后仍要加强前臂小肌群的耐力训练。4.柔道运动员抢把和控制对手的核心因素主要表现在优势侧的抓握力量上和耐力水平上,且此能力和前臂围度有高度相关,队员比赛时可通过观察对手前臂围来进行战术的调整。

柔道运动 体能训练 抢把 控制对手

周生引 张骁翔 李泽楠 罗冬梅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 100084 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100084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3592-3594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