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乒超联赛竞争性平衡分析

研究目的: 竞争性平衡对一个联赛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渐渐被体育界专家人士所接受,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球迷们对比赛的关注程度,还会对一个联赛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乒超联赛作为世界上高水平的乒乓球联赛,发展10余年来始终没有表现出”国球”在中国拥有广大球迷基础应有的吸引力,联赛上座率持续低迷,甚至在2014赛季乒超联赛出现没有赞助商赞助的局面,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则着重从竞争性平衡角度上分析乒超联赛,探析竞争性平衡是否为阻碍乒超联赛发展的因素,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对乒超联赛内、外部系统的竞争性平衡进行分析,为乒超联赛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乒超联赛更均衡、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是目前体育界解析竞争性平衡较为主流的理论,它主要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其开放性程度和内部非线性作用是判断是否为耗散结构主要衡量标准。本文在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观察法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乒超联赛第一、第二阶段的各俱乐部比赛成绩、名次结构等分析乒超联赛现状,并选取胜率标准差、HHI指数、集中度等作为衡量竞争性平衡的具体量化指标,以竞争性平衡平衡程度较高的英超联赛和NBA相关数据作为量化指标的对比参照,借助耗散结构理论,从乒超联赛是否远离平衡态、开放性程度以及内部非线性作用三方面来研究乒超联赛是否达到竞争性平衡。 研究结果: 1)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乒超联赛系统内、外部竞争性平衡程度,结果表明乒超联赛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球队的胜率标准差很小、HHI指数较高、TOP排名集中度相对较高,各项指标与英超联赛和NBA等竞争性平衡度高的联赛相比都契合度不高;2)乒超联赛系统的开放程度与英超联赛和NBA相比较低,联赛内部球员流动程度不高,各个俱乐部参赛成绩差异较大,部分优势俱乐部人才囤积严重造成稀缺的实力明星球员流动性低;3)乒超联赛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不明显,整个系统发展呈现固步自封的状态,联赛系统的发展局限在有限的资源内,系统内部的各级组织无法高效的联系,严重影响了系统”涨落”效应的形成;4)乒超联赛系统的动态活力较差,有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培养、交流、人才链等政策上不够完善,联赛的高校后备竞技梯队基本断层,严重制约了高校竞技体育队伍向乒超联赛流动的空间和渠道。 研究结论: 结论:乒超联赛的联赛发展还不成熟,其竞争性平衡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联赛的发展,其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乒超联赛的开放程度低、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不明显和系统的动态活力差三个方面。就乒超联赛现状而言,打破乒超联赛的非平衡性状态形成竞争性平衡,使联赛整体结构向耗散结构靠近,是乒超联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重点。 建议:加强乒超联赛系统的开放性,借鉴国外联赛先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善联赛转会、引援制度,同时加大对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后背人才培育的扶持力度,打破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旧思维,以新观念、新思路应对不断变换的联赛内外部环境,促进与高校竞技体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增强乒超联赛系统内部结构的非线性程度,打破现有的”行政主导型”体制,建立以高校竞技参赛队伍为主体的联赛管理体系,强化联赛商业化运作程度,充分开发和推广乒超联赛潜在的品牌价值,让乒乓球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在乒超联赛的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加大对政策体制的改革力度,借鉴国外其他成功联赛的经验并整合到本土实际情况中来,进一步完善乒超联赛政策的建设,改革竞赛制度,调动不同层次参赛队的积极性,提高乒超联赛系统的动态活力。

乒乓球运动 乒超联赛 竞争性平衡 耗散结构理论

刘晨鑫

成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 610041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3609-3611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