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人才的”资源”开发.”人才是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动力”.竞技体操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省市地区越来越注重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竞技体操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如何继续保持并扩大这一优势,关键在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这既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揭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充分认识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拓宽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旨在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的模式,以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率,达到投资效益的最优化,为中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对中国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研究结果: 1.中国青少年竞技体操项目的分布特征:由于中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地理环境的条件不同,造成了竞技体操开展的实力不等,规模不等,特色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考虑竞技体操项目布局时要从各省(区、市)的实际出发,切合实际地进行项目布局,充分发挥各地优势。2.中国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向:1)各省(区、市)业余体校体操队均采用的是”走训制”的办学模式,训练时间与频率基本相似,每周训练次数在5次左右,每次训练时间均为2小时。2)竞技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省市运动队采取”三集中制”的办学模式,运动员通常是上午上课,下午训练。”三集中制”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地位。而文化课程的学习则是在训练中心的学校里进行学习,由于受其它因素影响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3)从调查显示有82%的人认为”体教结合”模式具有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优势,是理想的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模式。虽然”体教结合”模式并不能取代”三级训练网络”作为竞技体操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但这种将体育与教育系统联合起来的培养模式对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4)体操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在国外比较普遍,在中国体操俱乐部经营很难,投资大而回报率低,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体操俱乐部训练形式的普及程度较低,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在中国体操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受到很大限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3.中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向主要是以”政府管理模式”,因诸多问题不可能很快转变为”社会管理模式”,这对中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结论: 1)中国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下的延续,以省、市体育局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和训练体制。后备人才特征总体是呈现”金字塔”结构,但后备人才的整体规模与数量较少,各省、市地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中国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主要是沿用”三级训练网络”的培养模式,以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省(区、市)运动队和国家集训队为主的训练体系,这一培养模式仅仅维持了现有的状态,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新的突破,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单一,社会力量办竞技体操较为少见;3)从社会市场化角度,积极开拓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结构梯队,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竞技体操 后备人才培养 体教结合模式 社会市场化
林春源 赵黎静 郭君 赵美佳 胡亚琼
西安体育学院 710068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702-3703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