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膝关节肌肉疲劳对双侧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单侧膝关节肌肉疲劳前后,对双侧膝关节位置觉的测试,观察单侧膝关节疲劳对其双侧位置觉及本体感觉的影响,为膝关节损伤防治和康复训练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16名健康的非体育系男生为受试者,平均年龄21.75±0.71岁,平均身高172.25±7.17cm,平均体重71.75±10.01kg。所有受试者自愿参与实验。2、研究方法测试流程:因本研究关节位置觉的测试目标角度为30°和60°两个角度,间隔一周,按照以下实验流程各自进行一次:运动腿关节位置觉测试,非运动腿关节位置觉测试,运动腿制造疲劳,运动腿关节位置觉测试,非运动腿关节位置觉测试。测试前的准备:受试者熟悉测试环境,并熟练掌握测试方法;进行身高、体重及下肢股四头肌髌上20厘米处的围处等形态学指标的测量,确定股四头肌围度较大的一侧为优势腿,作为实验的运动侧肢体;在功率自行车进行准备活动,受试者休息5min后正式测试。关节位置觉测试方法:Biodex等速肌力测试仪呈膝关节屈伸测试的位置,将受试者固定于座位上,暴露优势侧下肢,充分固定,仅保留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戴眼罩。设定等速系统的软件程序,以被动定位、被动复位的方式进行测试.将膝关节置于起始角度0°,以2°/S的角速度被动运动到30°,停留10s。然后从起始位置开始以相同速度做被动屈膝,当受试者感觉到达目标位置时按下停止键,记录此时的实际角度。连续测试三次,每次间隔10s,计算实际角度与目标角度差值的绝对值作为评价关节位置觉的指标。60°时同理。单侧肌肉疲劳造模方法:在等速肌力测试仪上以90°/s的速度尽全力做向心/向心运动,即股四头肌与腘绳肌交替做向心收缩。肌肉疲劳判断的标准是连续3次出现峰力矩低于起始峰力矩的50%。一旦达到,随即测试流程变更为本体感觉的测试模式,进行疲劳后的本体感觉位置觉测试。3、数据统计处理在本体感觉的测试中,将每个目标角度的3次关节位置觉测试值分别与目标角度求差后取绝对值,再求这3个绝对值的平均值,用关节位置觉绝对误差(AEJPS)表示。同侧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侧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研究结果: 1、同侧肢体疲劳前后关节位置觉绝对误差的比较:对16名受试者关节位置觉误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无论是在30°还是在60°,运动侧肢体和非运动侧肢体膝关节位置觉在疲劳产生前后,对关节位置判断的误差都有所升高。2、双侧肢体关节位置觉绝对误差的比较目标角度为30°和60°时,疲劳前运动侧即优势侧膝关节位置觉的绝对误差小于非优势腿关节位置觉的误差,但统计显示这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优势侧腿运动疲劳后,关节位置觉的绝对误差大于非运动侧,但一样没有显示出显著性差异。3、双侧肢体疲劳前后关节位置觉变化幅度比较计算疲劳前后的关节位置觉误差(AEJPS)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个别受试者在试验后出现位置觉不减反增的现象,多数受试者表现出了位置觉的弱化,即误差数值增加。且多数受试者的优势侧,即运动侧,在疲劳产生后所表现出关节位置觉的减弱幅度要大于非运动侧,说明运动侧的位置觉下降较非运动侧更为明显。但无论是30°还是60°,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 一侧膝关节等速向心运动至股四头肌、腘绳肌疲劳后,双侧膝关节的关节位置觉均较疲劳前下降,且双侧下降的幅度基本一致。提示在膝关节损伤后,应该关注双侧关节位置觉的恢复。
膝关节损伤 肌肉疲劳 位置觉 本体感觉
卢玮 胡又方 张恩铭
北京体育大学 100084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717-3718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