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青少年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测和诊断

研究目的: 运用德国D&R公司研制的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12名垒球运动员的肩关节进行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旨在科学评估运动员肩关节的屈伸肌力量差异,找出屈伸肌力量不平衡对运动损伤的致因,为易出现运动动损伤侧的肩关节力量训练提供量化参考,减少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健康优秀的运动员.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 在本研究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借助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有关垒球运动损伤的文献以及相关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损伤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2、实验法 采用德国D&R公司研制的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该系统的测试速度范围在0~560°/s,与电脑同步记录运动关节屈伸肌收缩产生的峰值力矩、峰值力矩比、平均功率、做功等指标。 测试时选择慢速60°/s和快速240°/s两种测试速度对肩关节屈伸肌进行肌力测试。测试前运动员前进行15分钟的热身活动,包括10分钟的慢跑和5分钟的动态拉伸。热身结束后运动员先在等速测力机器上先进行3分钟的适应性测试,休息5分钟后进入正式测试。正式测试时,选取向心-向心的测试模式,同一测试速度测试连续屈伸测试3次,不同测试速度和肩关节间间歇1分钟。测试时,运动员取坐立位,下肢和躯干固定,动力仪的旋转轴轴心对准肩关节的中心。 主要测试两侧肩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同名肌屈伸肌肌力比、屈伸肌平均功率和平均功率比以及做功等指标。 3、数理统计 将测试结果输入到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将屈伸肌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同名肌屈伸肌肌力比、屈伸肌平均功率和平均功率比以及做功等参数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作为显著性差异标准。 研究结果: 青少年垒球运动员肩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峰值力矩比、同名屈伸肌肌力比、平均功率比、屈伸肌做功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屈伸肌平均功率在增加。同一测试速度下,投掷侧肩关节的屈伸肌峰值力矩、峰值力矩比值、屈伸肌平均功率、平均功率、屈肌做功都明显大于非投掷侧(P<0.05),而伸肌做功小于非投掷侧;两侧肩关节伸肌肌力差不明显(P>0.05)。 研究结论: 利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能够对青少年垒球运动员肌肉屈伸肌力量进行评估,对由于肌力不平衡所造成的运动损伤进行预测和诊断,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青少年垒球运动员两侧肩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同名侧屈伸肌肌力比、屈伸肌平均功率比、屈伸肌做功在减小,而屈伸肌平均功率在增加。在同一测试速度下,投掷侧肩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屈伸肌平均功率、屈伸肌平均功率比、屈肌做功大于非投掷侧(P<0.05),而投掷侧伸肌峰力矩、伸肌平均功率与非投掷侧伸肌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测试速度下,两侧肩关节同名肌屈肌肌力比大于伸肌肌力比,投掷侧伸肌做功小于非投掷侧。同侧肩关节屈伸肌比值在70%~80%之间。青少年垒球运动员肩关节屈伸肌力量发展极不平衡,表现出投掷侧屈伸肌肌力大于非投掷。同侧屈伸肌及两侧屈伸肌肌力的不平衡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教练员应加强青少年垒球运动员弱侧肌肉力量,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运动损伤 疾病诊断 等速肌力测试 垒球运动员 青少年群体

马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0438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3741-3743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