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不同强度设定方法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与城市化,中国居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2020年,中国将迎来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的流行顶峰,积极开展冠心病康复项目十分必要.运动康复是冠心病康复的核心内容,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康复,冠心病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冠心病运动康复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运动强度的控制是关键.在众多确定有氧运动强度的方法中,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得无氧阈来确定有氧运动靶强度是冠心病患者获得安全、有效运动强度的最佳方法.但心肺运动试验需要实验室以及特定的仪器,测试成本高,难以在基层广泛开展。而心率储备法、年龄预计方法等多被报道应于确定健康人群有效的有氧运动强度。这些方法与无氧阈法的相关性如何,对冠心病患者是否适用,尚有待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择临床常用的确定有氧强度的三种方法,即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指标),心率储备法(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获得运动最大心率)以及年龄预计方法,将其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方法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期探索一种或多种适合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有效的确定有氧运动强度的方法。 研究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低中危冠心病患者20名(男12名,女8名),年龄(72.2±9.3)岁。心肺运动试验前两天告知受试者流程,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德国CORTEX Metalyzer3B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试验选择修订Ramp方案,让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以缓慢而渐进的速度运动,获取受试者无氧阈和峰值摄氧量等指标。休息一天后,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以获取受试者运动最大心率(或症状限制心率),试验参照美国胸科学会发布的临床6分钟步行试验指南进行,使用Polar M400心率表监测受试者运动中及时心率。靶强度的确定:1)无氧阈法:选择无氧阈值出现前1分钟所对应运动强度为靶强度;2)峰值摄氧量指标:选择峰值摄氧量的40%-60%所对应的心率为靶强度范围;3)心率储备法:使用Kaevonen方程,选择运动强度范围为60%~80%,计算靶强度;4)年龄预计方法:(220-年龄)计算最大心率,选择最大心率的50%~70%为靶强度范围。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方法确定所确定有氧运动靶强度的相关性,p值小于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峰值摄氧量指标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呈显著相关性(r=0.779,p=0.023);心率储备法所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存在高度显著相关关系(r=0.856,p=0.007);而年龄预计的方法所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不存在相关性(r=0.485,p=0.223)。 研究结论: 1.通过峰值摄氧量指标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显著相关,由此认为,峰值摄氧量可代替最大摄氧量,用于设定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2.心率储备法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高度相关,在不具备心肺运动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心率储备法代替。3.通过年龄预计方法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无相关性,所设定靶强度可能高估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能力,安全性欠佳。
冠心病 有氧运动 靶强度 无氧阈法 临床安全性
刘功亮 杨坚 王人卫 李擎
上海体育学院 200438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200031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749-3751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