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刺激方式下优秀散打和拳击运动员后手拳击打效果比较研究

研究目的: 散打属于对抗类项群,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离不开拳的运用,而后手直拳又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后手直拳的速度和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抗双方的比赛结果.但在比赛中不难看出,许多的散打练习者包括优秀运动员却发挥不出好的力量或者虽有好的速度却没有较大的力。而同样是对抗类项目的拳击,是专门训练以拳来对抗的项目。与散打相比,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速度和力量如何,两者肌肉活动是否存在差异。鉴于此,运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探讨运动员后手直拳最大力量、信号方式击打摆锤的加速度和力量指标,以及肌肉活动特征,力图寻找散打和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的发力特点,使散打和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击打动作技术建立在最基本的生物力学的规律之上,从而使散打和拳击教练员和运动员依据这些规律建立拳击运动技术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以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研究方法: 选取上海体育学院散打队7名和拳击队7名优秀运动员(一级及健将),平均体重72±3kg,年龄21±2岁,训练年限5±2年。以后手直拳为例,探究散打和拳击优秀运动员在不同刺激方式下的击打效果,以最大力量击打摆锤和随机信号方式击打摆锤的击打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测试仪器:力量测试运用专门测试击打力的摆锤系统,另附带加速度计,肌电采用美国Noraxtion16导无线肌电,信号灯采用led随机信号。测试指标:测试散打和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在两种刺激方式下(最大力量击打摆锤和信号刺激下击打摆锤)的力量、加速度、肌肉积分肌电、贡献率(每种方式打三次及以上,取最大值)。 研究结果: 1.最大力量击打摆锤时,散打和拳击在力量上分别是2782.2±203N和2823.4±176N,p=0.075>0.05,无显著性差异。加速度分别是:散打31.5±9m/s^2,拳击34.5±2m/s^2,p=0.099>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优秀散打和拳击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并没有多大差异,两者都没有推打现象,而采用爆发力的形式,力达拳面。 2.信号刺激击打摆锤时,散打和拳击在力量上分别是2382.2±183N和2623.4±215N,p=0.023<0.05,具有著性差异,拳击组优于散打组。加速度:散打30.2±3,拳击32.9±7,p=0.104>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一定刺激下,散打力量损失较大,拳击损失较小,也就是说在一定刺激下,拳击仍可以发挥较好的力量,原因在于其加速度没有变化。 3.散打和拳击在不同刺激方式下,击打力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p=0.014),加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126,p=0.079)。说明散打和拳击运动员在一定刺激下所发出的力量均有损耗,但是加速度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大。 4.肌肉贡献率方面,散打和拳击出拳击打环节手臂上肌肉信号击打均大于最大力量击打;其他肌肉的贡献率均小于最大力量击打。说明信号击打时手臂肌纤维激活和兴奋度高,更多的利用手臂力量。但拳击信号击打和最大力量击打在腹外斜肌肌肉贡献率上有显著性差异性;而散打信号击打与最大力量击打在三角肌和胸大肌的肌肉贡献率上有显著差异。说明拳击运动员正是靠上臂肌肉和腰腹部肌肉的配合才使得其在一定刺激下也有较好的击打效果。 研究结论: 对于发挥好最大力量的击打效果,要加强手臂肌肉和腰腹部核心力量的训练,同时加强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提高出拳速度可以提高散打后手直拳瞬间的击打效果,并且要注意以腰为轴,发挥出爆发力,可以借鉴传统武术寸拳的发力特征。

散打 拳击 后手直拳 生物力学

孙玉科 朱东 耿敬敬

上海体育学院 200438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3825-3826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