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运动状态下篮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影响的眼动分析

研究目的: 在具有集体性和对抗性特征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短时间内接收并处理大量信息,而关于篮球运动员与多目标追踪的研究集中于刺激数量、运动特征等方面,且有研究发现,在多目标追踪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群组效应,但不受分心物数量的影响.眼动为认知加工机制的重要指标,但有关眼动与多目标追踪的研究目前都是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模拟现实情景,对篮球运动员在运动状态下完成多目标追踪任务时的眼动模式进行初步探究。 研究方法: 研究参与者为来自北京某大学的60名普通大学生(平均年龄19.93岁)与60名一、二级篮球运动员(平均年龄20.85岁)。本研究采用单因素(人群类型:篮球运动员、普通大学生)组间实验设计。实验的多目标追踪程序设置了9个速度随机变化的白色圆环,以真实再现篮球赛场上除研究参与者外的9名队员,其中4个为目标物(模拟队友),5个为分心物(模拟对方队员)。关于运动状态,使用功率自行车对研究参与者进行运动干预,当心率稳定在相应目标区后,调整眼动仪,并进行多目标追踪任务并保持运动状态至任务结束。要求研究参与者尽可能既准又快地完成任务。 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两个群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注视轨迹图的单焦点与多焦点注视方式,以及注视轨迹的繁简程度,发现篮球运动员的注视轨迹较为简单、注视点较少且相对集中,而其主要注视分配于在屏幕中部的某一点或者是4个目标物所形成的几何体内。相比之下,普通大学生的注视点较多,注视轨迹较为复杂,且其注视点大多集中在目标物上并随着目标物的运动轨迹而移动。在刺激物呈现直至刺激物开始运动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篮球运动员的注视点数目明显多于普通大学生,注视点的平均注视时间较短,这可能是篮球运动员正处于视觉搜索阶段,为了收集整体信息,以便于用于之后对目标物进行追踪。相比之下,普通大学生这时的注视点更多的集中在目标物上。 研究结论: 首先篮球运动员注视轨迹的多焦点现象明显,且轨迹相对简单,而普通大学生多为单焦点模式且轨迹无规律。其次,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篮球运动员更关注整体信息的加工。建议在眼动仪器操作方面,未来可以在仪器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良,提高运动状态下的眼动采样率。本研究模拟篮球运动员真实运动状态下的场景,在眼动模式分析方面,初步得到篮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多目标追踪时的眼动差异,还可深入研究不同位置、不同等级的篮球运动员眼动模式加工机制的异同。

篮球比赛 运动员 多目标追踪 眼动模式

龚然

北京体育大学 100084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3855-3856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