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计划干预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控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计划干预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太白镇官庄村万寿小学、希望小学、大河小学4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心理干预活动,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障碍得到一定程度上缓解;提升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自信心与心理健康指数.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利用我校大学生支教的形式(他们于2014年7月上旬到8月下旬在上述四个留守儿童学校支教),使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了解四个留守点486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校大学生在支教点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问卷调查,了解到73.2%的儿童情绪障碍存在问题;86.1%的儿童性格存在缺陷;38.5%的儿童学习存在障碍;62.7%的儿童社会适应存在障碍;42.6%的儿童存在不良习惯;28.3%的儿童行为存在障碍;9.2%的儿童属于特种障碍。实验干预法:根据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利用我校大学生支教的形式(他们于2014年7月上旬到8月下旬在上述四个留守儿童学校支教),试图使用运动游戏、体育教学等方法设计干预措施,试图调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针对上述结果,将小学1、2年级作为A研究组;3、4年级作为B研究组;5、6年级作为C研究组。A组采取体育游戏的方法,B组或C组采取球类教学、比赛等方法来进行干预研究。专家咨询法:在我校大学生支教结束之前,通过《A型人格测试问卷》了解前段时间干预结果,对干预结果进行专家诊断,提出有效、可控的对留守儿童较为可行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等。 研究结果: 1.在儿童6~12岁阶段,是其心理发育的重要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心理健康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与父母,家长的和谐沟通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缺少家庭教育是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太白镇四个留守学校的儿童普遍存在情绪、性格、社会适应能力上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干预阶段A组实验对象通过体育游戏(如踢毽子、滚铁环、跳绳等)的调控,其行为、情绪、学习、性格等缺陷有一定的改善,后续的问卷测试,其相同的测试分值处于下降阶段(经常-存在-没有);同样B组或C组通过干预阶段体育教学及体育比赛发现情绪、性格、行为、适应能力等测试选项的分值处于向好处。 3.就干预实施效果而言,干预阶段的体育教学比赛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较为可靠。通过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的研究追踪反馈结果,经常性的篮球、足球比赛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控效果要好于体育游戏(踢毽子、滚铁环、跳绳等)。这与体育教学比赛持续的运动强度和负荷相关联。持续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可以从情绪的途径逐渐转移留守儿童的心理纠结,也就是让他们的思维不能过多地停留在目前的生活处境之中,从体育教学比赛之中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建立起对生活的自信心。 研究结论: 1.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现象确实存在,这就需要政府在现有的条件下掌控好教育资源,用教育的途径来缓解其矛盾,但并非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所有问题。体育教育在缓解儿童心理健康缺陷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降低缺陷的严重程度。 2.建议通过大量的体育教学比赛来缓解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境况,体育教学比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孤独、自闭的情绪状况。有条件的乡村留守学校可以建立住读制度,各个留守学校间或对口学校建立起长期的体育教学竞赛制度;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重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大力培训乡村教师,使得在没有支教学生的情况下,留守学校的教师能够承担部分体育教学竞赛等工作。

小学生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运动干预

蔡其飞 刘胜 谢超 谢灵宇

江汉大学 体育学院 430056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430079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3880-3881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