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认知影响的ERP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认知影响的脑电变化特点,观察被试者对情绪相关图片、词汇诱发的ERPs成分变化以及诱发ERP成分脑区域分布特征,探讨其潜在的神经电生理机制,为科学健身锻炼促进情绪、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研究方法: 1.被试的招募和培训:在苏州大学各专业招募被试者,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被试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精神或情绪状况、运动锻炼习惯、太极拳锻炼经历,经筛选后,将身体健康,无精神或情绪异常、无运动习惯(每周运动小于3次,每次持续时间小于30分钟)、无太极拳锻炼经历的被试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n=17)、太极拳运动初学者(n=11),由团队成员向太极拳初学者教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另外,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募太极拳锻炼时间5年以上的大学生作为专业太极拳运动组被试者(n=9)。 2.ERP实验:被试连续练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小时,练习结束10~15分钟内,开始ERP实验和数据采集。采用64导脑电记录与分析系统(左右乳突为参考,前额接地,左右眼外眦及左眼眶上、眶下置圆盘电极分别记录垂直与水平眼(VEOG、HEOG),在标准电极配置条件下记录脑波,对记录连续EEG,进行离线式(Off-line)处理。实验刺激材料为280个彩色不熟悉人的面孔,中性和愤怒的面孔各一半,在灰色背景上呈现刺激,17英寸屏上呈现刺激,刺激距离为1米。实验过程包含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两者间隔一小时。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研究结果: 1.对三组被试的负性面孔刺激后的EEG进行分段平均叠加后,发现太极拳运动组在200~400ms的平均波幅显著大于不运动对照组,说明相对于不运动对照组,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大学生对面孔情绪更为敏感,体验也更加深刻。 2.对三组被试的中性面孔刺激后的EEG进行分段平均叠加后,发现太极拳运动组在200~400ms的平均波幅与不运动对照组差异边缘显著,说明相对于不运动对照组,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大学生对中性面孔认知也更为敏感,但其区别没有负性面孔强烈。 3.对三组被试的负性与中性情绪图进行差异波分析,显示两者差异主要呈现在200~800ms,说明在前额叶区,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被试,平均波幅高于不运动对照组和太极拳运动初学者。 4.对三组被试的负性情绪和中性情绪的差异波进行脑电地形图的分析显示差异最显著地发生在专业太极拳运动组的前额页脑区,说明太极拳运动对于改善前额区的情绪加工起了重要作用,太极拳运动可以促进人们的情绪体验与认知。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认知诱发了更正的ERPs成分,说明经过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对于改善前额区的情绪认知功能有明显作用。 研究结论: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健康。本课题为今后研究不同情绪强度下不同人群的神经机制差异打下基础。
太极拳 情绪认知 事件相关电位 生理机制
惠娟 张晓斐 疏德明 罗丽
苏州大学 200092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885-3886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