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客体化影响幸福感的条件间接效应研究
研究目的: 现今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外貌、体型等因素越来越关注,许多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外貌以迎合现代社会文化对理想身体的要求,在此前提下,Fridrickson教授的客体化理论应运而生.客体化理论指出,个体依据社会文化标准从第三者的角度对自身的身体进行审视,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身体满意度,认知表现,自尊及幸福感水平.大量的研究证实,自尊是自我客体化与幸福感关系中的重要中介因子.基于自尊的能力模型,个体的自尊源于个体对某一具体领域自尊(如学业自尊、身体自尊等)的评估,个体对身体能力的评估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自尊水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身体能力自我在自我客体化影响幸福感的自尊中介效应上的调节效应进行验证。 研究方法: 运用Fredrickson编制的自我客体化问卷(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SOQ)、Marsh教授编制的PSDQ中的分量表组成的身体能力自我概念(PhysicalCompetence Self-Concept,PCSC)、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和陆洛编制的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CHI),对188名大学生(其中男100名,女88名)进行调查,并运用条件间接效应对身体能力自我概念对自我客体化、自尊及幸福感的调节效应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 数据的初步分析发现,数据呈多元正态分布,且问卷的信度较理想;对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自尊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但自我客体化、自尊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向与预期一致;身体能力自我概念在自尊中介效应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即个体对身体能力的认可和满意可以有效的缓解自我客体化与自尊的关系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结论: 1)对自尊在自我客体化影响幸福感的中介效应的研究,有必要考虑自尊的权变性(Contingency of Self-Esteem)效应、内隐自尊效应,同时还应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通过身体能力自我概念促进个体的自尊水平的提升; 2)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如采用纵向研究更好的确定因果效应,选用观察法、质性研究法来避免共同偏差效应以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 3)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作为样本,后续的研究有必要考虑其他群体,特别是身体会发生重大变化的青少年群体,验证其是否存在同样的效应,或者其效应会更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自我客体化 幸福感 自尊心 中介效应
陈国俅 朱丽
广西财经学院 防城港校区 53003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 745000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887-3888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