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目前,有关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至于运动个体早期经历中的训练和环境影响对心理坚韧性的催化作用也缺乏客观联系的证据.近年,台湾地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在观念和制度层面已经走在了亚洲前列,稳定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持续获得心理坚韧性的迁移优势提供了生态发展空间.本文通过了解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水平,探讨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初步构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坚韧过程整合模型,把握运动者的主体特征、项目特点和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压力事件与群体文化对心理坚韧性形成的作用强度,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以台湾地区7所高校(辅仁大学、台湾体育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东大学、義守大学、明道大学和高雄师范大学)9个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棒球、田径、划船、武术、跆拳道和卡巴迪)196名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男107人,女85人,全部被试平均年龄20.80岁,标准差1.17)为研究对象,采用【特质心理坚韧性量表(TMTIS)】(台湾学者黄崇儒编制,共计52项,分为积极奋斗、抗压性、忍受伤痛3个分量表,评分为5级Likert式,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α=0.84~0.93,χ2/df=2.59,RMSEA=0.64,GFI=0.88,NFI=0.92,CFI=0.90)和《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分两类10项,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民族、专项、级别、运动成绩、参训年限、团队风气现状和学习情况)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心理坚韧性各维度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此外,作者还利用在高雄师范大学为期半年的访学期间,跟踪了解了数支大学在校运动团体参加训练与比赛的全过程,并对台湾地区数所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结果: 1)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级别、不同专项和不同参训年限的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坚韧性中抗压维度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团队风气的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坚韧性中忍受伤痛维度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团队风气的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坚韧性中积极奋斗维度呈现显著性差异。 2)民族、专项、年级和参训年限是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中抗压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团队风气、专项是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中忍受伤痛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团队风气是台湾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中积极奋斗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心理坚韧性是一种发展的心理优势;它的形成受运动经历、学习经历和群际关系的影响;不同专项项群运动员具有不同的心理坚韧性表现特点;少数民族运动员表现出更优的心理坚韧性天赋。
运动员 心理坚韧性 运动经历 学习经历 群际关系
谷松 王长生 谷长江 王钧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430079 台州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317000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905-3907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