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辽代射柳运动考论

本文结合历史学以及语言类型学、词汇学之研究方法,以辽代“射柳”运动举办时间、活动类型、“射柳”活动形式以及“射柳”一词的来源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此民俗体育活动有所正确了解。通过考证,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辽代“射柳运动的时间,并非如《中国古代体育史》所言,与金代同为五月初五。辽代“射柳”举行时间跨度较长,从二月至八月皆有记录,但以六月最为频繁。此种情况当与气候有关。此亦辽代“射柳”不同于金代“射柳”之处。第二,以往学者皆认为辽代“射柳”即当时为祈雨而设之“瑟瑟仪”,本研究通过对《辽史》中《本纪》与《百官志》解读、分析,认为“射柳”活动仅仅是“瑟瑟仪”活动中的一环,举行“射柳”不代表其举行“瑟瑟仪”。此外,辽廷在举行“再生仪”、“拜山仪”、祭祖时皆举行此类活动。其中,“拜山仪”与“大射柳”运动最为密切,由于“拜山仪”主要祭祀天地,而辽国的建立者契丹民族同早期的匈奴、突厥以及后期的蒙古诸北方民族一样,素有崇拜天地之传统,因此格外重视“拜山仪”,《辽史·礼志》篇首即为“拜山仪”即为明证。而作为辽代祭祀仪必不可少的“射柳”运动,则因“拜山仪”之重要性故亦被称之为“大射柳”。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结合《金史》关于金代女真沿袭辽俗于端午拜天射柳之记载,结合上述之考证,认为金人拜天射柳所继承之辽俗,实即辽人祭祀天地的“拜山仪”及“大射柳”。至于日期多选在端午,则为金人新创之制。以往学者都曾关注现存元人杂剧所载“射柳”运动,本文通过辽代“射柳”运动7 与金代“射柳”运动日期、内容之比较,认为元人杂剧所描述之“射柳”运动多为金代习俗。第三,辽代“射柳”同金代一样,皆为骑射运动,所射之柳实为插于地面之柳枝,并非某些文章所言之对柳树立射。辽代“射柳”运动有其不同于金代之处。如柳枝排列及顺序遵循尊卑有序之规则。参与者以射断柳枝并接柳枝为胜。如射中柳枝,记录者则典押冠服与中者;不中者则典押冠服与记录者。同样,未能中柳断枝并接柳者当向胜者敬酒,后各归冠服。第四,“射柳”一词之来源,以往相关研究并未予以关注.“射柳”运动糅合了骑射与祭祀,具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而此运动之名称则非来自于契丹语。根据以往学者如亦邻真之研究,契丹同鲜卑、蒙古一样,源自于东胡民族。究其语言而言,同蒙古语一样,同属于阿尔泰语系,故当具有阿尔泰语之特点。关于此,《辽史·国语解》中所收录之“陶里桦”、“国阿辇”具有明显的阿尔泰语系“主-宾-谓”结构特点。反观“射柳”,则全无此特征。另,据《辽史·国语解》所收录之词语可知,契丹语表射击之词汇,并非“射”,而是“桦”。此词或可与当今蒙古语中的qarboho或qarbuhu相对应。故本研究认定,“射柳”一词来自于汉语,即汉人对此运动的称呼,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文化的交流。

射柳运动 体育形式 古代汉语 文化交流 辽代

艾萌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455000

国内会议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杭州

中文

4442-4443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