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启示
本研究引入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观念和属性,尝试从传播源头寻找解决之道,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启示。传播的仪式观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参照系。从传播的属性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质同源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宗教起源色彩。从传播的核心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和关键是那些根植于民间社会的“传承人”,而仪式观注重人的关怀和发展,偏重一种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达到社会的维系,对于重视和挖掘传承人的故事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启示。从传播的情境来看,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其特定的生成“土壤”条件和具体的历史过程。仪式观强调传播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对传播情境进行有意义的阐释,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产生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传播效应。从传播的目的来看,仪式观把传播不仅仅看作是提供信息,而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身份的确认,注重精神情感的分享和共同信仰的维系。这恰恰抓住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真正目的,要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体育记忆和文化共同体。仪式观为塑造共同的体育文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但它不是否定或取代传递观,而是希冀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所启示,召唤未来传播的各种可能性。
体育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播 仪式观
刘青 刘敬怡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传媒系 100084;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 550025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 550025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4452-4454
201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