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临床诊断分型的思考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疾病诊断分型并非西方医学所特有的,中医学认识疾病也存在临床分型与分期,而辨证则是中医临床诊断分型的主体内容。中医强调”辨证”主要基于证候考量,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及病性等所作的概括。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基于诊断方法与诊断内容进行考量。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诊断、排除诊断与鉴别诊断;而诊断内容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疾病分型与分期诊断、并发症与伴发疾病的诊断等。明确疾病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与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而FD作为排除性诊断的一类功能性胃肠疾病,通过明确其中西医临床诊断分型,可充分发挥其对治疗抉择的指导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断分型标准均历经多年的修订,使得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更加系统,诊断更加严谨,治疗更加多元化。而基于不同文化底蕴构建的两套理论体系,都会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更新的认识。罗马Ⅲ标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型标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FD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确实可行的证据。而罗马标准的不断更新则反映了对功能性胃肠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更精确研究技术的出现,罗马Ⅳ标准将带来更为有效、合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F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但是相关工作仍亟待进一步解决。在罗马Ⅲ标准的制定与更新过程中,所引用的文献取自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甚少。基于此,在国内开展具有地域特点、饮食习惯、民族特色的流行病学调查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RCT临床研究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应将现代医学对FD的诊疗优势与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针灸治疗、康复锻炼治疗等有机整合,为制定更具代表性的国际标准提供源于中国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 临床诊断 分型标准

陈婷 唐旭东 王凤云 卞立群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100091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上海

中文

31-32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