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
食管自咽至胃,赵献可《医贯》谓”咽系柔空,下接胃本”。”柔空”、”下接胃本”简要地概括了食管喜柔润,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的生理特点以及食管与胃接续的解剖学关系。《内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火”、”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病源候论》云”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素冷,故不能消谷”。本病病机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邪热蕴结于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之实证;另一类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气郁结,湿热内生,升降失常的虚实夹杂证。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肺密切相关。临床上肝胃郁热证多见。此类患者多由情志或饮食不调,饮酒过度,导致胃系湿热壅滞,用药以苦、辛为主,取苦辛通降之意。以左金和二陈汤为基础加减;需注意防止药物过于辛燥伤阴,或患者本有阴虚,应酌加养阴之品如麦冬、沙参之属。虚证又可分为气虚、阴虚两类。气虚患者多表现为泛吐清水,嗳气,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类患者多重叠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多是素体或年老脾胃虚弱,水谷失于运化而致脾虚湿蕴,用药以甘温为主,通补脾胃。予六君子汤为基础加减;阴虚患者多由于素体阴虚,或嗜食辛辣导致胃系失于濡降而发为本病,用药以甘凉益养肺胃之阴为主。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气郁痰阻证患者多临床表现为胸膺痞塞不适,咽喉不适如有痰梗,嗳气或反流,舌苔白腻,脉弦滑。此类患者多由情志抑郁,气郁痰结而发病,治宜解郁化痰,润燥下气,予启膈散加减。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消除食管粘膜炎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药治疗 疗效评价
杨旭 沈洪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上海
中文
90-94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