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脾胃湿热理论和治疗的初步研究

脾胃湿热(简称湿热)是中医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由于它具阴阳两性的病理特质,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为此,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脾胃湿热在内地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表现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药物的滥用有关。据报告:不仅东南之地罹患者众,西北之域也渐增多,这应引起中医界的重视。若能在临床各科和不同地区的人群中作进一步调查,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也给中医防、治提供依据,脾胃湿热源流考查表明,历代医家对它的病因、病位、邪性特点及”从化”的认识基本相同,而对病机则有”因湿致热”、”因热致湿”、”湿热互致”和”脾虚湿热”等不同见解,治疗也各有主张,这当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地域和病、症的不同有关。根据文献,对病因、病机作了梳理,是否切合实际有待临床观察,脾胃湿热的现代科学探索,展示它与炎症密切相关;是HP体内生存的环境;潜在癌变的信号;机体呈亢进性,代偿性、失调性的病理反应和黄腻苔脱落细胞代谢旺盛、微生态失调等,可见它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异病有同证、同病有异证,同证与异证都有不同的现代病理学基础,这孕育着理论的创新。当然还需治疗的验证和更广泛的临床观察及实验,脾胃湿热的治疗,具清热、祛湿、理气、通络的清化饮等,对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乙型肝炎的证、病都有疗效,亦显异病同证、同治之妙。当然,治疗尚需作进一步观察,且要继续探讨异病同证的现代病理基础?证与不同病是什么关系、关系的程度?脾胃湿热的治疗所以有难度,主在它的病所-----脾胃,已已病仍劳作;病性----阴阳均俱,所以疗程长、易反复。治疗过程要十分重视饮食的宜忌,中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具先进医学思想、正确医学观点、系统医学理论和丰富防治方法及经验,是个伟大宝库,应该认真继承,依它的学术积极进行现代研究。中医学术的特点和优势是:整体的观念、恒动的观点和辩证分析、依证论治的方法。临床是研究中医学术的关键平台。所以要继承、发展中医学。因为人类的健康需要它,医学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它.

脾胃病 脾胃湿热理论 中医病理 中医治疗

杨春波 柯晓 黄恒青 张海鸥 王文荣 付肖岩 陈锦团 胡光宏 杨永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上海

中文

272-276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