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范围多累及远段结肠,并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患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及黏液血便.。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呈逐渐增高趋势,且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在长期患有UC背景下发生的结直肠癌称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lcerative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UC-CRC),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药从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多种的治疗途径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就UC-CRC的机制以及中医药干预进行概述。本病临床多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之证。王氏将其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主要以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型为主,主张清化湿热,调气行血,通因通用。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分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肾阴亏虚3型,治疗以补益脾肾,活血化瘀,兼清余邪为法.UC-CRC是一类较特殊的CRC,其发病率随着UC病程迁延而升高。而UC-CRC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仍是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随着对UC-CRC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究,可以肯定的是基因的改变在UC-CRC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否可在遗传因素上去发现更多的分子缺陷,以及去阐明这些缺陷发生的具体机制,为早期明确诊断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开辟新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 中医药干预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陈国忠 李兵 曾丽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上海
中文
420-422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