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和汉族居民骨质疏松基因多态性研究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骨痛、骨折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与民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营养、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其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均不同.选择在广西天等县(壮族〕、岑溪市(汉族〕居住的三代均为壮族或汉族的18-70岁、身体健康居民。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约物的人群。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器(以色列sunlingtomnisense7000)测量左挠骨远端1/3处骨密度,SOSR为超声声速(M/sec).对调查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对调查者进行一般情况及食物频率调查.抽取早上空腹静脉血分别进行血糖、血脂、血红蛋白等.雌激素受体基因(ER、降钙素受体基因(CTR)、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检测(VDR)委托中疾控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完成。结果分析指出,汉壮居民骨状态汉族18.3%,壮族11.3%。男性8.1%,女性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应汉族,以及女性可能更容易发生骨质异常。汉壮居民骨状态影响囚素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要高于男性校正年龄性别、民族后总胆固醇与骨状态正相关,骨异常者总胆固醇高。这可能与骨质异常者膳食中动物食品摄入比但大,伴随动物油脂摄入过多有关。饮食习惯与骨状态骨质异常患者的豆类摄入量显著低于骨质正常者。
骨质疏松 基因多态性 少数民族 汉族居民
方志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内会议
宁夏吴忠
中文
57-61
2015-09-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