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转基因小麦的EBF表达谱及其对蚜虫与捕食性天敌嗅觉行为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多数麦区麦蚜的优势种.目前我国生产上对蚜虫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成功开发对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具有重要经济与生态意义.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简称EβF)是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属萜烯类信息化合物,具有驱避蚜虫和吸引天敌的作用.为了明确测定对引发蚜虫嗅觉行为反应的最低阈值浓度,为EβF的田间应用提供依据,以麦长管蚜为目标蚜虫,EβF矿物油溶液为试剂, 观察麦长管蚜对不同浓度EβF的逃逸行为和“Y”型管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随着EβF浓度升高,麦长管蚜若蚜3 min内逃离数显著增加,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驱避效果明显增强。EβF浓度为200 ng/μL和≥600ng/μL使蚜虫逃离数显著增加(P<0.05)。“Y”型管选择行为测试结果表明, EβF≥600 ng/μL 对3 龄若蚜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1)。与对照相比,EβF浓度≥600 ng/μL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有翅蚜比例(P<0.01);EβF浓度≥400 ng/μL极显著抑制蚜虫种群个体数量增长(P<0.01),但与600 ng/μL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600 ng/μL EβF矿物油溶液为麦长管蚜驱避剂的最低阈值浓度。以转EBF 合成酶基因小麦(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提供)为材料,采用PCR技术对转基因小麦进行分子鉴定,利用PCR法检测转基因小麦EBF 合成酶基因表达谱,GC×GC-TOFMS检测转基因小麦EBF释放谱,应用四臂嗅觉仪检测蚜虫与天敌嗅觉行为反应。本研究确定EβF引发蚜虫嗅觉行为反应的最低阈值浓度,初步建立转EBF合成酶基因小麦的抗蚜评价技术规范,为筛选适于田间防治麦蚜的转EBF合成酶基因小麦株系的选育等提供实验依据。

转基因小麦 EBF表达谱 蚜虫 捕食性天敌 嗅觉行为反应

江珊珊 邓青 范佳 蒋欣 孙京瑞 陈巨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93

国内会议

第四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西北植物病理学会学术年会

兰州

中文

59-60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