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白光與黑影: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城

城市化的过程,无非是观念的重建、掌握社会新技术与接受新纪律准则,以及追求新的机遇等。这种现象也是对传统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常规的简化。域市不单指人口集中在有限空间中,也代表彼此间不同特质的族群,所组合成的集合体。在此之下,城市便与传统乡村社会,有了显着对比,作为庞大帝国的首都,伦敦吸纳来自四方的人种,使得公共设施无法负荷,造成卫生条件差、空气与水的污染、臭气薰天的贫民窟与拥挤的、脏乱的住宅周遭等恶劣环境,是可以想像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不单是一个面积有限、界线不明的历史城市,还是恶劣与进步环境同时发展的城市。从布斯、梅修等社会调查家与其他探险家、旅游家的调查和游历见闻可知,东区有着脏乱、野蛮与辛苦工作的人们及街道复杂等情形。对于西区,甚至是中央的市民而言,东区是一个未知、黑暗之地,多数的文学作品皆将东区喻为绝望或黑暗等不雅名词。这些不中听的名词多半也跟疾病、暴力、犯罪、贫困和过度拥挤等等相接。对于这些黑暗面,英国政府与改革分子利用一系列的改革方针与运动,像是卫生法、住宅法与刑罚等方面,积极的推行,企图将伦敦城打造成一个健康、明亮的市镇。无疑地,19世纪伦敦城市的问题展现出产业革命后空间与经济上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放置于现今仍是可见且仍是重要的议题。该如何改善?如何达到尽善尽美?虽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城市改造计画未能全数达到预期的想像,但在众多改革方针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对日后英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英国在战间期开始出现的卫星城市,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新城运动,皆受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并且,这项影响也为21世纪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参考想法。

城市规划 多元文化 经济发展 社会问题 英国 维多利亚时代

賴慧潔

台灣成功大學歷史系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

北京

中文

54-63

2015-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