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泰西新史揽要》译作的变通性研究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利用文化出版事业展开西学传播活动,广学会总干事李提摩太和中国学者蔡尔康主持译介的史学著作《泰西新史揽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译者将原著The Nineteenth Century:A History中介绍的19世纪的欧美历史当作近代化的典范,在译介过程中,译介者并非直译原著内容,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翻译与运用和对史事叙述的详略轻重进行变通,处理了中西史书在阅读习惯和内容详略方面的差异,使译作实现“本土化”.经过变通后的《泰西新史揽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具有了广泛的社会价值,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西学书籍.

英语翻译 《泰西新史揽要》 变通性 本土化模式 社会价值

郭蔚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

北京

中文

649-662

2015-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