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与农地流转:悖论、理论分歧与研究启示
本文运用归纳、对比、评述的方式,对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直接聚焦对话“确权促进农地流转”、“确权不一定促进甚至抑制农地流转”两派观点,探究两派观点背后所对应的产权理论解释逻辑、行为经济学解释逻辑,对比分析两种理论具有不同解释力的原因及其适用性,由此进一步思考如何借鉴两派理论的合理见解与学术贡献,为构建一个直面问题本身的跨学科农地流转研究框架提供新的视野,拓展农地流转问题研究理论空间.产权理论构建的分析模型将农地流转市场当作是普通商品市场,强调的是交易理性,而忽略了人们交易行为中所嵌入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行为经济学理论注意到了我国乡土社会背景下农户对土地的心理认知及其价值偏好特征,强调的是农地市场的特殊性。整合的理论框架表明:农地流转市场建设是“一连串的事件”,不仅需要完善农地流转的产权权益保证机制,发展出弱化、替代农地保障功能的社会保障机制,构建提升农民就业型转移、创业型转移的稳定机制,也需要实施促使农民“离地”、“退地”的心理干预机制。当然,这一理论框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的显著性程度及其作用力大小,仍有待通过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
农地流转 农地确权 产权理论 行为经济学
胡新艳 杨晓莹 罗锦涛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11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