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其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各省份1998-2011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并基于此以累积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利用核密度和条件密度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比较明显.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高速组”、“快速组”、“慢速组”与“零速组”四类地区.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增长分布形状以“单峰”分布为主,但“双峰”分布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东部地区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逐渐由“单峰”分布变成“双峰”分布;西部地区则有“两极”分化的可能.条件概率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很强的内部流动性,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TFP增长分布表现出流动性的同时呈“多峰”分布,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并未出现“多极”分化.总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农业建设 全要素生产率 地区差距 动态演进
尹朝静 李谷成 贺亚亚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14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