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从古代开始就有典籍的记载,教育家们也非常重视尊师重教的问题。但是,这种传统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倡导和民间遵守的层面。从政府和官方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一些朝代从最高统治者开始,就不太尊师重教,甚至还有轻慢教师的举动,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有溲溺于儒生冠中的事情发生,这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极大侮辱,也是对其社会地位的践踏。而且,往往是在官师一体的体制之下,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得以保证,尊师重教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当教师成为一个独立职业的情况下,尊师重教的思想并不能得以很好地贯彻。从孔子到荀子到后代的一些学者,似乎在成为专职教师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礼遇,有的晚景凄凉,这是值得思考和警醒的。当然,从民间的角度来看,尊师重教的传统还是得以保持下来。官方没有做到尊师重教,而学生对师长还是比较尊敬的。比如,孔子去世之后,就有弟子为其守孝三年,足见师生情深,弟子对先生尊崇备至。在今天的时代,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希望从官方到民间,都能延续尊师重教的传统。尊师重教问题尤其应引起国家和政府层面足够的重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吸取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成功经验,总结“贱师轻傅”的教训,对今天践行尊师重教具有重要价值。国家层面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可见,从国家层面来讲,尊师重教问题已经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并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尊师重教目标的实现。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教师社会地位的明显改善和经济、政治待遇的极大改观。
教育史 尊师重教思想 价值管理 目标定位
郝振君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国内会议
河南开封
中文
1-10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