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指标背后的困惑与风险

2012年6月,住房建设部与住房改革与发展司编制完成《城市建设规划导则》(建房改研”2012”1号),将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纳为住房发展指标体系的约束性指标。然而由于该指标的内涵与外延、核算口径与评估标准尚未清晰界定,在推广应用中极易造成盲目扩面或指标竞赛,从而陷入福利陷阱,引发财政压力、管理底线突破、住房困难群体被挤兑等风险,因此须谨慎使用.从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指标的政策原点与规范出处入手,剖析该指标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标准缺失等现状问题,进而反思指标设定的初衷及现实偏离的危害,随即提出为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指标附加数据口径说明与指标系列的建议,致力于该指标应用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文章进一步呼吁规划师关注量化指标体系的两面性,希望量化指标提出之时应伴随相对完善的数据逻辑.建议在制定、评估覆盖面指标时除附加上数据口径说明外,再附加说明性指标系列:附加数据口径说明,就有了对覆盖面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和评估的可能;附加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申请者实现率构成的指标系列,就有了对保障性住房分类分层次分阶段的判断,最迫切的住房困难群体的保障情况则一目了然。

城市规划 保障性住房 覆盖面 量化指标体系

刘欣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贵阳

中文

1-5

2015-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