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性开发阶段下的滨海地区水上旅游交通体系规划探索
在新世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战略背景下,分析了水上交通的优势和特点,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知名滨水城市水上交通发展模式及经验.以深圳东部滨海地区为例,基于地区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下的旅游发展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结合地区山海资源优势,体现岸线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探索了一套生态资源紧约束(保护性开发)和旅游交通拥挤新常态背景下的滨海地区旅游交通发展新思路.因地制宜地提出地区引导性开发阶段下的水上交通功能定位及水上交通差异化服务模式,制定了地区多层级、多元化体验的水上旅游交通规划体系,其涵盖了多层次水上交通网络规划、珠三角东岸一体化海运规划、区域(深港惠)一体化水上旅游规划、内河特色游线(游艇及划船线路)规划、海陆集散接驳系统规划、配套服务系统规划、码头选址及配套设施设置指引等方面.对分流陆路交通压力、改善地区旅游交通状况和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他滨海地区的水上旅游交通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滨海地区 水上旅游交通 引导性开发 服务模式 规划设计
孙超 陈小鸿 张红军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13
2015-05-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