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发展的历史街区交通改善研究--以汉口原租界区中山大道为例
在分析历史街区交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明确了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交通发展之间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变“以车为本”为“以人为本”,变交通性干道为“公交街道”,以期恢复历史街区交通本真,再现街区历史风貌。 结合中山大道整体功能定位、区段交通特性和周边路网条件,“公交街道”改造总体分为三段:西段(武胜路~六渡桥)以商务商贸功能为主,保留现状车道规模,将外侧车道改为公交专用道。中段(六渡桥~黄石路)以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位于汉口原租界区核心地段,改造为“公交街道”,禁行社会车辆,压缩车道规模,拓宽慢行空间。东段(黄石路~一元路)以文化旅游功能为主,保留现状车道规模,以公交通行为主,兼顾单位车辆进出。 在交通改善过程中,除了拓展街区慢行空间,也注重社区绿道等慢行交通体系的构建,以提升慢行交通舒适度,增强行人与街区之间互动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历史街区潜在的商业价值和旅游价值,为街区活力的延续提供支撑。 对于历史街区而言,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有助于优化区域出行结构,缓解地区交通压力,更有利于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中山大道“公交街道”改造正是以突出公交主导为出发点的改造模式,同时,中山大道还拥有优越的轨道交通条件,加上沿江区域规划的有轨电车系统,未来将实现汉口原租界区轨道交通服务全覆盖。这恰恰是其他多数历史街区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所在。
历史街区 交通规划 慢性体系 公交服务 风貌保护
严飞 龚星星 何寰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8
2015-05-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