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效率视角下深圳市轨道二期工程实施后评价
由于轨道建设耗时长,其规划前提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加之预测方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建成后效果很难同事前预计相一致.针对这种情况,规划界提出通过后评估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基于2.8万名轨道乘客的调查数据,透过交通效率视角,从城市轨道总量、公交系统结构和空间作用引导三个方面对深圳轨道二期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相应提出今后深圳轨道建设的建议. 轨道二期工程运行一周年之际,从轨道设施自身角度来看,轨道客流强度、单站客流和换乘站客流表现不错,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从体系匹配角度来看,轨道二期的开通确体现轨道交通在整个公共交通体系当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主体地位还需要各种接驳方式、设施构建以及软性管理设施的配合才能形成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从职住分布来看,轨道二期的开通拉伸了居民出行空间活动范围,但是仍然让出行时间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一小时范围内,对于引导外围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仅有居住人口的向外分散也将导致两个缺点,一个是关键断面上的客流在高峰时段将为极为拥挤,另一个是非高峰期与高峰期以及潮汐现象带来的全日轨道利用效率的下降。 从提升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的组织效率的视角出发,应该着重推进以车站作为城市发展节点的土地发展模式,提高重点轨道站点核心区范围内的开发强度,实施交通枢纽和土地开发一体化建设,强化轨道交通的接驳功能,充分挖掘已有设施潜力。其次,近期进一步扩大错峰上下班时段,减少高峰进出关交通压力,同时考虑使用空闲时期的轨道运力进行物流运输,提高轴向轨道利用率。最后,考虑将轨道快线作为特区一体化范围的骨干交通,优先考虑快线的定廊供应和建设计划安排。
轨道交通 工程后评价 交通效率
彭坷珂 孙永海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13
2015-05-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