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个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的定义
本文通过对中外植物病理学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讨论了一些中文文献关于”病因”、”病害三角”、”病害循环”和”潜育期”等概念的定义,为明晰相关概念的含义提供依据,文章指出在多数情况下,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害或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病害,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植物病害的发生,至少有两种组分(植物和病原)必须接触和互作。如果在病原物与植物接触时以及随后的一段时间,环境条件太冷、太热、太干或存在其他一些极端条件,则病原物不能侵害或者植物能够地块病原物的侵害。因此,尽管二者可以接触,但无病害发生。显然,病害发生的第三种组分即在适宜范围内的一系列环境条件必须同时存在。这3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常常通过一个三角形来表示,一般称为“病三角”。三角形的每一个边代表3个组分中的一种,每一边的长度与每一组分有利于病害的特征的总和成正比例。“病害三角”的特点包括:①病害三角仅用于侵染性病害。这个定位清楚植物病害概念这个层次,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有“头重脚轻”之嫌。②病害三角的实质是定量概念:描述的是4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用一个简单的数学三角形来描述病害发生发展的“程度”(以三角形的面积来表示)是怎样受到另外三个变量的影响而改变的;这另外的三个变量就是:寄主抗病性程度、病原物致病毒性程度和环境条件适宜发病程度(这三个变量分别以三角形的三条边来表示)。
植物病理学 病害循环 潜育期 病害三角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病理学系,广州 510642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669-673
2014-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