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DNA错配修复基因缺失对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Ⅱ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DNA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分析,同时预测术后辅助化疗疗效. 方法:对164例患者行DNA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DNA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efective DNA mismatch repair,dMMR)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性,通过Log-Rank行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 结果:dMMR患者37例(22.6%).Ⅱ期结肠癌患者中,dMMR与结肠近端和病理分化程度较差相关,P值均为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生存分析:整体患者5年DFS及OS的P值分别为0.034和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dMMR为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独立预后因素;单纯手术患者5年DFS及OS的P值分别为0.018和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dMMR为判断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指标;dMMR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手术联合化疗组,5年DFS及OS的P值分别为0.453和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dMMR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未见生存获益. 结论:在Ⅱ期结肠癌患者中,dMMR好发于结肠近端和病理分化程度较差者,其为根治术后独立预后因素且为判断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指标,此类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中未见生存获益,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结肠癌 DNA错配修复基因 预后评估 术后化疗

王月彬 孙秀华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

国内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549-549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