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Bim-1介导的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迁移及不良预后

目的:本研究诣在阐明Bmi-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侵袭、迁移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为预测、阻断肿瘤细胞发生侵袭迁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供新的内容,同时为开发出头颈部恶性肿瘤新的标志物及更稳定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方法:以涎腺腺样囊性癌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探讨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mi-1基因表达的差异,同时分析Bmi-1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随后,选取一对不同侵袭迁移能力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LM/SACC-83),检测其Bmi-1基因表达的差异,并且同时关注它们在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Snail、Slug和Vimentin)及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ABCG2、Notch、ALDH-1、Oct-4、Nanog和Epcam)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SiRNA沉默Bmi-1基因后,检测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LM/SACC-83)体外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及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的变化,同时探讨Bmi-1调控侵袭转移的机制。 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确认了Bmi-1的失调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频发的事件,Bmi-1的上调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生存状态、有无远处转移、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都密切相关。在所选用的这一对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中,SACC-LM高表达Bmi-1,并且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远远强于SACC-83。同时,SACC-LM相比于SACC-83,高表达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Snail+Slug和Vimentin)及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 (ABCG2、Notch、ALDH-1、Oct-4、Nanog和Epcam)。随后,通过沉默了Bmi-1基因后,SACC-LM细胞株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被抑制,同时其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Snail、Slug和Vimentin)及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 (ABCG2、ALDH-1、Nanog、Notch和Epcam)表达明显下降。 结论:Bmi-1的失调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其介导的侵袭迁移与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干细胞相关。

涎腺腺样囊性癌 Bim-1基因 病理机制 不良预后

常伯扬 李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GCP

国内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706-707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