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肝脏毒性
目的:随着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基于EGFR基因突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在获得良好抗肿瘤疗效的同时,其肝脏毒性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相关的临床实验和个案报道都表明部分应用小分子EGFR-TKI的患者会出现轻至重度肝脏毒性,药品说明书中也提及已观察到无症状性肝转氨酶升高.但对其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尚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与阐述,对于出现肝损患者的治疗,也尚缺乏推荐意见.本研究旨在考察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肝脏毒性的发生率,寻求特异性保肝药物,进而研究肝脏毒性的可能发生原因,尝试为今后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内关于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及肝脏毒性的个案报道,对肝脏毒性发生率和可能发生原因进行简要概述。根据我院吉非替尼引起肝损害两个病例的临床分型和保肝治疗效果,结合文献报道的可能发生原因,分析病例中肝脏毒性的可能发生原因。 结果: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引起肝脏毒性的个案报道共18篇,其中吉非替尼有15例,厄洛替尼有11例,各有9例为重度。此类药物肝脏毒性的可能原因有四种,即免疫性损伤、胆汁淤积、药物相互作用和氧化应激。我院两例吉非替尼肝损伤病例均为肝细胞损伤型,双环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其有特异性保护作用,肝脏毒性的可能发生原因为氧化应激。 结论: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肝脏毒性应受到高度的重视,使用期间应定期严密监测肝脏功能。对于中至重度肝损伤,在停药基础上进行抗炎及抗氧化保肝治疗。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肝脏毒性的共同分子机制可能为氧化应激,基于有效保肝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类药脱靶作用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对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肝脏毒性 药理作用
田华 刘鹏 陈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国内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718-718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