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内血容量预测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价值

虽然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其作用为抑制肿瘤血流灌注而非迅速缩小瘤体,现行的WHO和RECIST评价标准均难敏感、准确地评估其疗效.因此,常因不能得知肿瘤内血流灌注丰富或贫乏而给予了不足或过度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急需找到理想标志反应肿瘤内供血变化、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对形成血管结构非常重要、也被认为可能反应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增强与削弱.另外,某些CT血流灌注成像指标,如血流量、血容量、平均血流通过时间和血管通透性也显示出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的潜在价值.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它们在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中的变化,以寻找更合适的疗效预测指标。 方法:选取74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接受长春瑞滨和铂类双药化疗或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两组治疗。治疗前、后以增强CT检查评价疗效,以CT灌注成像检查肿瘤内血流量、血容量、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和血管表面通透性并与增强CT结果对比。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上述指标间及其与短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短期疗效分析显示,治疗后疾病进展组患者外周血中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Activated circulatmgendothelial cells,aCECs)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7)、并主要表现于单纯化疗组(P=0.024)。在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组的临床受益患者中,治疗后肿瘤血容量值(B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26)。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CECs数量及BV均与无进展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分别为0.005、0.044),且其互相呈正相关关系(P=0.022)。 结论: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内血容量可作为判定NSCLC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效果的指标,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判断抗血管生成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

非小细胞肺癌 抗血管生成 化学疗法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内血容量 临床疗效

王晶 肖建宇 魏熙印 王柳春 林丽 刘竹君 王心悦 李凯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内科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156-157

2013-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