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思想对苏轼谐趣词的影响
苏轼的谐趣词,在苏轼词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为什么苏轼会创作出如此数量众多、样式丰富的谐趣词呢?王水照先生回答说:”苏轼的谐谑,来自于内心的圆融通达,来自于对人生以及世界的诗意体认,又是他真率个性的外化和实现.”所论很有概括力,苏轼的佛禅思想在苏轼的谐趣词创作中,主要体现在黄州之后的创作。“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开始思考人生,从而完成自己由一个儒家入世到佛老无我的心态转变。经过岁月的洗礼,生活的磨难,苏轼渐得禅心,两首《如梦令》,实实在在是苏轼的两首“戏作”,含有佛禅之理。苏轼的《南歌子》和《踏莎行》,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虽然里面讲的是对两位僧人的戏谑之作,但确是对现实的深刻嘲讽。《南歌子》作于苏轼在元祐期间被重新启用时,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冷暖,苏轼的眼中辨识了那些虚伪逢迎的小人,借对大通禅师的嘲讽,实际上抒发的是对现实小人的嘲讽和戏谑。《踏莎行》是未被收录到全宋词中的戏作,更接近俚俗之语,虽不能辩真伪,但是诙谐幽默之情也是立显。所以,苏轼的谐趣词创作中,受佛禅之理影响也颇深,既有对佛理的阐释,又有对佛典的运用。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苏轼谐趣词的创作。
宋代谐趣词 苏轼 佛禅思想 创作风格
李恒
吉林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2-35
2014-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